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之光》1/4|只有掌握整体理性主义和局部浪漫主义的思维,才能准确地认知历史。

今今乐道·苗远洋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文明之光1》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世界通史入门读物。作者选取了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透过有趣易懂的故事式的讲解,揭示了人类文明曲折前行的辉煌历程,以及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此外,书中还指出,整体的理性主义和局部的浪漫主义,是认知历史的最佳思维模式。书中文字通俗而优美,是一本值得人们慢慢品读的好书。


适合谁读

· 进取者

· 历史学家

· 不喜欢历史的人

关于作者

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技术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博士曾以资深研究员的身份任职于谷歌,后加入腾讯,出任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吴军博士不仅对自然科学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人文社科领域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文明之光》系列作品,既有科学家的睿智和理性,又有文学家的韵律和感悟,是近年来历史科普领域的一流作品。

学什么?认知历史的最佳思维模式是什么

很多人从学生时代就不喜欢历史了,那时对历史的理解来源于教科书上的片段,不仅内容枯燥繁琐,而且逻辑性还不强。但是,真正的历史远比教科书上描述的有趣得多,往往牵连着各种视角和爱恨情仇。所以对于历史,只有掌握必要的认知工具和方式,才能真正从中汲取到精华。

《文明之光1》从人文主义视角回看世界历史,理性客观地重新梳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将几十段精彩的人类文明史片段娓娓道来。书中指出,虽然不同地区文明程度不同,但每一地区的文明之光都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影响,只有掌握整体理性主义和局部浪漫主义的思维,才能准确地认知历史。

你还会发现

· 文明的力量有多大;

· 英国是靠什么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的;

· 什么是理性主义。

一、人类对历史文明的认知,通常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人类对历史文明的认知,通常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吴军认为,人类对历史文明的认知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武力崇拜阶段,技术崇拜阶段和文化崇拜阶段。

先来看看第一个阶段:武力崇拜阶段。

回想一下你小时候,你是不是对身强体壮的同伴比较敬畏,在和小伙伴们讨论三国水浒的时候,谈的最多的是不是也是五虎上将谁更强,吕布和赵云对上谁会赢之类的。

成年之后,人们依然喜欢观看各类对抗性的体育比赛,运动员在赛场上全力拼搏的样子,总能让观众们热血沸腾。其实会出现这些情况,并不只是因为年轻人血气方刚使然,这更多地体现了人类骨子里对武力的崇拜。

楚汉战争后期,项羽自刎乌江,尽管西楚霸王的结局让人遗憾,但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至今还能让很多读者胸怀激荡。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都是挑起战争的一方,尽管很多人恨德国恨得牙痒痒,但德军在战争期间诞生的很多王牌飞行员、坦克驾驶员的故事,至今还是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和军事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

人类,尤其是男性,骨子里都崇尚武力、对抗,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历史认知仅仅停留在崇尚武力的阶段,显然是不够的。

公元前,西亚两河流域的亚述人(亚述人在西亚拥有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是军国主义的始作俑者)乐于征服,嗜杀成性,让周围国家一片恐慌。但到了今天,骁勇善战的亚述人对现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埃及人的诸多文明成果依旧被我们反复研究。

13世纪,成吉思汗的军队打遍欧洲无敌手,但疆域辽阔的蒙古帝国,留给后世值得称道的文化遗产却很少;就连军事领域的偶像级人物拿破仑,也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他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可见,武力和征服的效果只是一时的,当肉体消亡、时代变迁,再强大的武力都会显得不值一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人类认知历史文明的第二个阶段:技术崇拜阶段。

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的骑士不仅是社会地位显赫的上流阶级,更是战场上的核心主力。当身披重甲,手持长矛的骑士批量出现在战场时,敌人的阵型往往会变得不堪一击。

但没过多久,骑士阶层就开始逐渐没落,甚至在16世纪末期的小说《堂·吉柯德》里,骑士已经彻底沦为一个笑话。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答案就是火器的发展与流行。

当威力巨大的火器能够轻易击穿骑士的铠甲时,冲锋陷阵就成了空谈。在科技的面前,个人的武力和意志都变得不值一提。所以,独具慧眼的政治家往往都会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博弈的资本。

二战期间,由于纳粹德国的残酷迫害,大批欧洲的科学家逃亡到美国,这次大型的人才转移,给美国带去了原子弹研制的核心机密和方法,而最早投入核武器研究的德国在研制原子弹方面却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这里面,自然有综合国力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科技人才的因素。如果希特勒真的抢先拥有了原子弹,那后果恐怕是不堪设想的。

人类是智慧的高等生物,由智慧衍生出来的技术的力量要远远强于自身的武力,技术也更容易引起各类有识之士的兴趣。

最后再看看人类认知历史文明的第三个阶段:文化崇拜阶段。

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我宁愿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伊丽莎白一世当初是如何纵横捭阖 [bǎi hé]的,我们已经感受不到了,但莎士比亚的韵律优美的十四行诗和脍炙人口的悲喜剧,依然是很多人拿起来就放不下的经典。

无论我们是实地旅游,还是翻阅书籍,一个陌生的国家或者文明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永远是它独一无二的文化。

前段时间,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弦,当人们铺天盖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那种穿越国界和种族的力量。武力征服今天,技术改变明天,而文化的力量,则能够贯穿人类文明的全部维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恒。

二、纵观历史,决定人类对抗领域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决定人类对抗领域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延伸。 

就拿英国来说,虽然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今天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辉煌,但是英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渗透却是有目共睹的,就单凭英语能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这一点,就足见英国文化的“威力”。那么英国这个只有日本三分之二大的国家,究竟是依靠什么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的呢?

答案就是海权。

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人对东方的香料非常着迷,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贸然挑战横亘在西非欧三个大陆间的奥斯曼帝国。无奈之下,他们开始从海上寻找贸易路线,结果直接催生了海权争霸。从那时起,人类意识到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能够掌控海洋的国家才会是新时代的霸主。

17世纪英国人在海上彻底打败荷兰后,不列颠帝国的旗帜也随之升起。直到二战前,英国一直是世界最具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国家,大英帝国的海军也在全球范围内散播着他们的威严。后来,异军突起的美国成为新世界的主导,美国海军的威力也一度令人望而生畏。

但是,人类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当近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时,人类又把目光从无边的海洋转向了浩瀚的星空。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都相信,谁有能力把卫星和人类送入太空,谁就会是超级大国。美苏两国为了在太空领域比个高低,不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两个超级大国,一群顶级的科学家,围绕着未知的太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抗。苏联先是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抢占太空制高点;之后又是少校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把这场太空争霸战的比分拉开到2∶0;紧接着苏联无人驾驶宇宙飞船登陆月球,苏联又一次碾压美国。但在1969年7月,美国人阿姆斯特朗一脚踏上月球表面,实现了“人类的一大步!”

美国在这场太空竞赛中迎头赶了上来,苏联当然也不甘示弱,奋起直追,可惜的是屡战屡败。最终,苏联解体,这场对决也以美国胜出而划上了休止符。

从英国和美国两个大国崛起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活动范围,决定了人类的认知上限。而这种活动范围的扩大,也影响着国家与文明间的对抗焦点。从陆地到海洋,再从海洋到太空,国家之间的对抗领域不断转移。这一切,都是人类活动范围不断延伸的必然结果。

三、普通人看待历史的最佳认知模式是什么

最后,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我们看待历史的最佳认知模式是什么。

作者吴军认为,我们作为普通人,应该用整体的理性主义,再加上局部的浪漫主义去看待历史。

学历史的时候,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在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里,好像是他们创造了历史,然而事实是,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它是由千千万万和你我一样的人创造的,但很多的史料里却没有给予这些“小人物”足够的尊重。

拿破仑率领部队经过阿尔卑斯山脉时,情不自禁地说道:“看,我比欧洲最高的山脉还高!”但他忘了身后数以万计的士兵,没有他们就没有拿破仑的丰功伟绩。

所谓整体的理性主义,就是要去探究一个历史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来龙去脉,从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角度去综合分析,而不是一味地歌颂某个英雄人物。毛泽东主席在总结中国八年抗战胜利的经验和解放区建设的经验时,发出了那个著名的论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是历史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发出的理性判断。

比如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崛起,并不是因为拿破仑生来就是皇帝,而是当时的法国面临制度变革和内忧外患的困局,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去稳定局面。即便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另一个人出现。英雄从来都是应运而生,而不是强行扭转乾坤创造命运。所以,面对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要坚持把整体的理性主义作为先导思维,这样才能看得足够全面。

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一点局部的浪漫主义,去感受那些超越时空的细节。

那些已经过往的灵魂,其实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并不只是历史书上的一点符号、一个词语。他们做出某些选择和行为时,未必知道自己会创造历史,他们可能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意识走完自己的人生剧本。

公元223年,花甲之年的刘备躺在永安城内的行宫里,前不久他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数以万计的蜀汉将士化作亡魂,年轻有为的陆逊一战成名,而戎马半生的刘备则成为陆逊荣耀的垫脚石。

国家风雨飘摇,儿子不堪重用,一起创业多年的关羽张飞等人都已经相继离世。此时此刻,这个绝望的老人只能让人从成都召回军师诸葛亮。从《隆中对》到三分天下,他们一起走过了太多的历史。当刘备意识到自己即将油灯耗尽的时候,他唯一能托付的人就是诸葛亮了。

当诸葛亮来到刘备的卧榻前时,刘备已经哽咽得说不出话来。面对有着知遇之恩的君王,诸葛亮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刘备先开的口,刘备稍微振作了一下精神,跟诸葛亮交待起后事来。

提起幼主刘禅[shàn]时,刘备说了一句话:“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向忠心耿耿的诸葛亮听到这话,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呼:“臣本来是躬耕南阳的一介寒士,若没有陛下的赏识和信任,哪里有臣的今天?臣就算万死,也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幼主,怎么敢萌生异心呢?”

刘备作为一国之君,在弥留之际,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诸葛亮,这是怎样的信任和胸襟?想想当今学界的一些刘备阴谋论,不免觉得有些滑稽可笑。

如果诸葛亮不是感受到刘备百分之百的信任的话,也不会写下那篇流传千古的《出师表》了,更不会在明知道国力不如魏国的情况下还一次次全力出击。刘备和诸葛亮这两颗至真至纯的心灵碰撞,才产生了感人至深的理想主义火花。

刘备是想刻意开创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君臣佳话吗?当然不是,他只是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信任和心愿。

所以,如果作为后世读者的我们,只是冷冰冰地分析和猜测,不代入到当事人的真实场景和切身体会里去,那么我们读到的历史只能是苍白的工具,而不是有血有肉的载体。项羽乌江自刎,布鲁诺直面鲜花广场上的火刑,这些都不是皆大欢喜的故事,却至今感染着我们。

整体的理性主义,会让我们读历史读得有条有理。局部的浪漫主义,让我们读历史读得有血有肉。两者有机结合,我们才能读出历史的真正蕴味。

总结

今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纪念日。人们在目睹了先进精良的战舰之后,想起了在甲午海战中和日军同归于尽的经远舰,不少网友留言:经远舰的将士们,你们看到了吗?

同样也是四月份,人类第一次真正拍摄到黑洞的照片,随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一边感慨宇宙的奇妙,一边说:“爱因斯坦真厉害,又被他说中了。”

可见,历史从未远去,它总会以恰到好处的方式,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为了活得更好,为了能够辨别出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们需要学习历史。当我们的思维被历史打开后,这股力量也会反作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甚至为我们的事业格局带来巨大影响。

我们读《文明之光1》这本书,就是希望大家能养成读历史的习惯和兴趣,历史不代表过去,它很可能和现在、未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读历史也是我们认知升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1394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苗远洋)

《文明之光1》金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持之以恒为之付出,人类的进步皆源之于此,而无悔的人生也多是这样来过的。

要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终极理想,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且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上)|孱弱法国迎来老对手。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中)|被愚蠢政客拖入泥沼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下)|战略失误,一溃千里

徐智明分享:《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读书会(四)

《奥斯维辛》|以一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

《罗马人的故事》14/15:基督的胜利|物质需求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基督教成为了罗马人最后的心灵慰藉。

【诺奖文学】《总统先生》|独裁者如幽灵一般用噩梦笼罩着他的人民。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